Granite River Labs, GRL
Cindy Chang 張文馨
過往產品的充電裝置多由各家廠牌使用各自的介面,導致裝置汰換時將造成許多浪費。由於 USB 的普及,市面大部分的產品都透過此介面傳輸資料,進而促使人們欲提升 USB 供電能力的想法。過去即使透過 USB Battery Charging 1.2 (BC 1.2) 方式最多也只能提供 7.5W (5V 1.5A),則電子產品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充電。
USB-IF (USB Implementers Forum) 於 2012 年發表第一版 USB Power Delivery 規範 (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 Revision 1.0, Version 1.0),其規格使供電能力大幅提升到最高 100W (20V 5A)。隨著更多功能的加入,規範不斷更新,現已來到 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 Revision 3.0 (後續以 PD 及 PD Spec 簡稱)。
隨發展越來越成熟,Type-C 介面漸漸成為市面上的主流,且多數產品支援 PD,這些產品使用
Configuration Channel (CC) pin 傳輸 PD 溝通的訊息與協議,透過 VBUS 腳位供電。以下將從 Type-C 架構簡介開始,逐步了解 PD 概念。
依供電端與耗電端區分 Power 角色,廣義可分為下列三種:
對接的兩端透過 CC 與 VBUS 偵測是否有合適的裝置連接上:
1. Source:
監測 CC pin 電壓,當 Source 偵測到 CC pin 上 Rd,表示接上 Sink,則 Source 會在 VBUS 輸出 5V
2. Sink:
偵測 VBUS,有 5V 時可知此時連接上 Source
圖 1:PD 溝通前,Type-C 連接示意圖(取自 Type-C Cable and Connector Spec)
以 Source 端舉例說明,Device Policy Manager 主要負責監控裝置整體使用狀況,工作包含:控制 Power Source 和 USB-C Port Control 模組,並與 Policy Engine 合作以調節電源分配,每個埠根據被分配到的資源與其對接的裝置協議。USB-C Control 則控制前一小節所述 Source/Sink Detection 部分,之後 PD 行為的控制由 Physical Layer (PHY Layer)、Protocol、Policy Engine 三部分共同合作,最後由 Power Source 透過 VBUS 供電給對方。
圖 2:USB PD 架構示意圖(取自 PD 3.0 Spec)
向上提供 Device Policy Manager 個別埠的狀態,使 Policy Manager 可以即時整合與更新裝置狀態並重新調配資源予每個埠。
向下依據政策判斷如何發送與回應收到的 PD 訊息,並指示 Protocol Layer 建構訊息。
傳送訊息端:接收 Policy Engine 的指示建構所需訊息交給 PHY Layer,並藉由對方回傳 GoodCRC 確認訊息有正確送出,否則視為傳送失敗,適用重新發送(Retry)機制。
接收訊息端:收到 PHY Layer 傳來的訊息,解讀該訊息並將資訊向上呈報給 Policy Engine,在做相對回應前,先建構 GoodCRC 訊息讓 PHY 回送給對方,表示訊息已正確收到並解讀。
同時裝置雙方的 Protocol Layer 需各自計算對方是否在要求時間內有正確的回應 (Timer check)。
若以上確認內容有偵測到任何錯誤,任一方的 Protocol Layer 可發起 Reset 機制重整狀態:
把 Protocol 層送來的訊息再加工,加上以 4b5b 方式編碼的 SOP*、CRC、EOP 以及 Preamble,組成一完整的訊息,透過 CC 以 BMC 方式傳送給對方。
圖 3:PD 訊息格式示意圖(取自 PD 3.0 Spec)
反之,收到訊息時,PHY 要先驗證收到的訊息 CRC,若正確就將訊息向上回傳給接收端的 Protocol Layer。
圖 4:PHY Layer 傳送訊息流程示意圖(取自 PD 3.0 Spec)
下圖以 Source Capabilities 訊息為例,簡單表示上述內容中的傳送端、接收端,以及訊息的傳送流程:
圖 5
由上述可以看到對接的兩端裝置 PD 訊息都靠同一條路線 (CC) 傳送,為避免兩端同時傳訊息,Source 的
Protocol 有 Collision Avoidance 機制可以透過指示 PHY 控制 Rp 設定,告訴 Sink 當下是否可以只針對 Source 訊息回應。
在了解如何溝通之前,先了解 PD 訊息傳送的對象可分為三種–SOP、SOP’、SOP’’。
圖 6:SOP/ SOP’/ SOP’’ 溝通示意圖(取自 PD 3.0 Spec)
Source 與 Sink 之間使用 SOP 訊息,靠近 Vconn Source (負責供電給線材中 e-Marker) 訊息使用 SOP’,與較遠端 e-Marker 的訊息則用 SOP’’。
* 並非每一條線材都有搭載 e-Marker,若該線材支援 SuperSpeed 或大於 3 安培的電流,依規定就必須有 eMarker
Source/Sink 供電協議會受到中間線材條件限制,舉例來說,若 source 電流最高可供 5A,但使用的線材最多只能承受 3A 的電流,那麼 source 就不能以 5A 的條件與 Sink 協議。通常 Source 會先以 SOP’ 發送 Discover ID Request,並透過 e-Marker 回傳的 Discover ID ACK 讀取線材資訊。
圖 7:使用 GRL-A1 解譯 Discover ID ACK 內容
Source 參考線材可支援的條件,送出 Source Capabilities 給 Sink 表示當下狀態的供電能力,Sink 會依需求從中選擇且回 Request 向 Source 要求當下需要的電壓電流,Source 收到後確認可以此條件供電就會回覆Accept,並且在狀態準備好之後再發 PS RDY。至此步驟 Explicit PD Contract 完成,在這之後雙方可再視狀況,重新協議新的 PD contract。
圖 8:Explicit PD Contract 流程示意圖
對於 Source Capabilities 的規格,PD 規範有相關章節說明規則,以下整理自 PD 1.0 至 PD 3.0 對其的規範:
沒有強制要求供電端的規格,僅參考大部分產品的充電需求,列出幾種建議設定。
* 為符合國際安全標準,供電能力限制上限 100 瓦且電流不超過 5 安培為限。
表 1:PD 1.0 建議供電規格(取自 PD 1.0 Spec)
USB PD 2.0 開始,規格中明確要求作為供電端時,產品需要滿足以下表格中條件。以最大可達
36W 為例,需設定 5V 3A、9V 3A、15V 2.4A 組合的供電能力,這個條件會在 Source Capabilities 中
的 PDO (Power Data Object) 欄位列出。
各產品可再依需求增加表格外的其他組合,以不超過 7 組為限。
表 2:PD 2.0 供電規格規範(取自 PD 2.0 Spec)
* 2020 年 8 月後,USB-IF 已終止所有只支援到 PD 2.0 產品的認證。
USB PD 3.0 的供電規格如下,新增了一項選配的 PPS (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) 功能。在 PPS 模式中,可以步階 20 mV/step 調整電壓,且電壓範圍擴展到 3.3 V 至 21 V,這項技術的應用可在更低的電壓輸出大電流,大幅提升了充電的效率。
為區分 PD 2.0 既有模式以及 PD 3.0 新增的 PPS 模式,在下表的規則中 PDO 又可分成:
(1) Fixed Supply PDO (通常簡稱 Fixed PDO),指固定電壓輸出的模式
(2) Augmented PDO (通常簡稱 APDO),指 PPS 模式底下,電壓可以在一定範圍區間內調整輸出
同樣以 36W 為例,若產品欲支援 PPS (Optional),則需包含:
(1) Fixed PDO:5V@3A、9V@3A、15V@2.4A
(2) APDO:3.3V ~ 11V (9V Prog)@3A、3.3~16V (15V Prog)@2.4A
其中因為 5V Prog 已經包含在 9V Prog 規格中,若非兩組 APDO 電流有不同的設定,可以選擇不再另外列出。
表 3:PD 3.0 供電規格規範(取自 PD 3.0 Spec)
參考文獻
文章下載
作者
GRL台灣測試工程師 張文馨 Cindy Chang
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材料所。
具三年多的 Power Delivery 相關測試經驗,熟悉 Thunderbolt PD、USB-IF PD Compliance、QC (Qualcomm Quick Charge) 等測試規範。目前在 GRL 台灣負責 PD 測試,樂於協助客戶 PD 方面的問題,以順利取得認證。
本文件中規格特性及其說明若有修改恕不另行通知。
發佈日期 2021/03/24 AN-210324-TW